高行健資料中心揭幕 傳承諾貝爾文學家藝術精神

「臺灣地域和人口同希臘大抵相同,同樣處於東西方交界,既然古希臘醞釀西方文明,臺灣何嘗不可以喚醒現代新一輪文藝復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月25日啟用高行健資料中心,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因疫情無法來臺,透過錄影表示,全球嚴峻疫情時期,反而更見臺灣社會的文明與智慧。

現年81歲的高行健,2000年以小說《靈山》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並自2011年起受任為臺師大講座教授,獲頒名譽文學博士,近十年來與臺師大密切合作,受聘講座教授十年來,也幾乎年年到師大講學。

高行健在影片中特別感謝臺師大前校長張國恩及現任吳正己校長,調動了學校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從戲劇、音樂劇、舞劇、影視的製作和演出,到舉辦展覽、國際研討會和藝術節,乃至於出版了兩大本藝術畫冊《美的葬禮》和《靈山行》,現今又開闢了他的資料中心,以期推動他各方面創作的研究,也是完成他的一大心願。他不僅由衷感謝,也深為感動。

高行健回想前年在法國索蒙城堡舉辦的「呼喚新文藝復興展」,曾任駐中國和駐德國大使的好友克羅德•馬騰,在34年前從德國邊境把他接到巴黎,從此便以巴黎為家。而他眾多的臺灣朋友連年不斷邀約演講、演出、出版、研討會和藝術節,則把臺灣變成了他的故鄉。

高行健還強調,現今這思想僵化、精神貧乏、瘟疫蔓延、文化癱瘓的時代,臺灣居然受害最輕,屹立在這世界上。人們的生活不僅不受干擾,還照樣從事文化藝術的各項活動,這不能不歸結於臺灣社會的文明和臺灣人的智慧。

這也讓他不禁想到四年前,他在中央研究院呼喚新文藝復興的演講說過,臺灣地域條件和人口與希臘相當,也都地處東西方交界,「既然古希臘醞釀西方文明,臺灣何嘗不可以喚醒現代新一輪文藝復興?」而臺師大高行健資料中心的開幕,也再次印證了他對臺灣的期待。

高行健資料中心啟用當天同步舉辦《靈山行》特展開展暨新書發表,臺師大吳正己校長、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監察委員范巽綠、法國在台協會主任公孫孟、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爵等人到場出席支持。艾克斯-馬賽大學高行健資料中心負責人Jean-luc Bidaux也親自錄製影片獻上祝福。

Jean-luc Bidaux提到,2007年高行健作品法文翻譯家杜特萊教授,向馬賽大學圖書館提議設立高行健資料中心,提供研究人員高行健作品相關資料,並於隔年落成,後來與香港中文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發香港的高行健資料中心。2019年6月,師大代表團在吳正己校長的帶領下,參觀馬賽大學的資料中心,並與進行面對面交流。他也恭祝師大高行健資料中心在今年初完工,期許未來雙方學校能夠合作,充實各自的高行健典藏資料。

吳校長說,法國馬賽大學及香港都有高行健資料中心,此次能夠在臺師大成立,他深感榮幸。他解釋,臺師大高行健資料中心典藏近600件資料,多數是高行健在疫情期間於法國整理,特別親自寄送到臺灣,實屬珍貴難得。吳校長也引用高行健的評論:「臺灣是新的文藝復興發揚地」,期待臺師大能將高教授的貢獻發揚光大,並以此開啟臺師大與世界各國的學術對話。

高行健資料中心總監林淑真教授表示,臺師大與高行健教授透過多年交往,已建立良好信任關係,中心希望在既有的基礎上,將其作品和手稿文獻等資料彙集、數位化以致傳承。師大另外將在文學院開設跨校課程「高行健的文學與藝術」,集結八位來自文學、藝術、繪畫等領域教師,深入探討高行健作品,讓臺大系統三校學生能夠搭配課程,參透高行健藝術作品所傳達的普世人文價值。

2000年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後,第一個行程便是來訪臺北,在當時造成不小轟動,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則細數當年陪同高行健,與法國馬賽劇院、國光劇團、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等共同製作《八月雪》,兩百人多人費時一年創作,工程浩大,在國家劇院連續三場演出場場爆滿,演出團隊後來也前往法國馬賽再現經典之作,高行健的作品在當時也象徵臺灣與法國藝術交流的橋樑。

促成《靈山》出版的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表示,高行健不同於其他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創作領域橫跨小說、文學評論、戲劇、繪畫、電影,可算是當今世上難得的「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

他也提到,高行健晚年最大心願就是找回當代的文藝復興,他也樂見臺師大成立資料中心承擔這項文化使命,讓相關研究得以發揚延續。(撰文:校園記者歷史111陳冠恩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

文章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