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圖書管舉辦「臺灣學系列講座」邀請臺師大陳玉箴教授,從碗公裡臺灣菜,介紹臺灣史,帶領民眾從歷史的角度瞭解臺灣飲食文化。
臺灣是個美食王國,在這小島上,可以吃到各國的美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陳玉箴教授以「碗公裡的臺灣史:什麼是『臺灣菜』?」為題,發表演說,她先從「臺灣菜」、「日本料理」、「義大利麵」這些料理的「國籍」標籤,引導民眾思考「臺灣菜」的定義,再以「飲食傳統」與「非物質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臺灣的飲食文化。
陳玉箴教授從歷史角度談「臺灣菜」,將「臺灣菜」分成三個時期,1895年至1945年日本統治期間的殖民地料理,這階段是菁英文化的展示時期,臺灣菜具有「被殖民、菁英階層、性別化」三個特色,代表菜有「八寶鴨、五柳居魚、紅燒魚、加里蝦、杏仁豆腐、雞卵糕、宵邁(燒賣)」等;1945年至1990年代戰後國民政府遷臺,帶來飲食文化的「移植與混雜」時期,此時期臺灣菜是中華文化正統競逐的場域,以我們熟知的傅培梅最具代表性;1990年代之後進入「象徵性與商品化」時期,這時期「四大族群」與「族群菜」的興起,臺灣菜「海納百川」,除了熟知中華菜系之外,更加入了東南亞等文化元素,「法式臺菜」、「新臺菜」等應運而生。
臺灣菜的內涵豐富,除了這些不常吃到的大菜,日常的家常菜更貼近我們的生活,陳玉箴教授從主、副食、烹調與調味方法、炊具、菜餚方面配合史料分析,介紹臺灣的庶民飲食文化,但她也提醒,「家庭的飯桌,就是一部家族史」,鼓勵讀者傳承自己家裡飯桌上的臺灣味。
國臺圖致力推廣與普及臺灣學,經常舉辦講座,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可上網報名。
資料來源: 國立教育擴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