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about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nce 1955

─發展概況─

本校成立於西元1922年,於西元1955年設立文學院。歷經6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文寫作中心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和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2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本院於民國44年6月5日正式成立,初設國文、英語、史地、藝術、音樂五學系。民國51年史地學系分為歷史、地理二學系,民國56年藝術學系改稱美術學系,自民國71年起,音樂、美術二學系所改隸藝術學院。

  研究所初設時皆為碩士班,民國45年設國文及英語研究所,民國59年設歷史及地理研究所。民國46年國文研究所增設博士班,民國66年歷史研究所增設博士班,民國69年設音樂研究所,民國70年設美術研究所。民國75年英語研究所增設博士班,民國77年地理研究所增設博士班。民國85年設翻譯研究所碩士班,民國92年設臺灣語文學系及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翻譯研究所增設博士班。93年設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班。95年起,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改隸國際與僑教學院。

  本院目前有國文學系、英語學系、歷史學系、地理學系、臺灣語文學系、翻譯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學士班修業年限為4年,畢業後授予文學士學位;碩士班修業年限為1至4年,畢業後授予文學碩士學位;博士班修業年限為2至7年,畢業後授予文學博士學位。

  民國53年秋,本校曾接受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三年制國文專修科,在校兩年,實習一年。民國64年國專科改為代辦國文系,但民國65年以後,即停招學生,民國69年最後一期學生畢業後,乃完全停辦。本院所屬各學系於民國69年以前均招收夜間部學生,為五年制。自民國69年度起,夜間部停止招生,改為在職進修班,招收在職中小學教師,修業四年。自民國88年起,各學系陸續開設教學碩士班。民國90年起,國文學系開設國文碩士在職專班,為中文系畢業之社會在職人士提供回流教育之機會。

  本院成立以後,為配合提昇省縣市各中等學校師資之品質,每年定期舉辦各種教師在職進修班。圖書及各項設備依需要隨時增添,復接受國科會補助,充實各項圖書設備,總計本院所屬各系所現有中外書籍二十餘萬冊、圖片近萬餘幅。民國78年6月,新文學院大樓落成,撥出適當空間設立各學系圖書室,集中各學系圖書以擴大提供服務,其他各項視聽教學設備亦漸臻充實完備。

─ 學院亮點 ─

  • 遠見雜誌公布臺灣最佳大學排行榜,自2018年起連續多年蟬聯文法商類榜首。文學院在2021年QS排名中語言學為全球第53名,現代語言則名列第98名;2022年地理、英語文學及現代語言列全國第二。
  • 本院與多所國外知名大學訂有合作協議,包含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人文學院簽訂學術合作備忘錄,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
  • 國文學系除培育中學師資外,更為臺灣中文學界的聲韻學、文字學、訓詁學等考據學科研究重鎮,其出版刊物《國文學報》榮獲2018年臺灣人文及社會科技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評比為THCI第一級。英語學系致力於培養文學與文化、語言學、英語教學等人才,其發行的三本學術期刊:《同心圓:文學與文化研究》、《同心圓:語言學研究》、《英語教學》長期受國內外學界肯定。
  • 歷史學系在研究及教學重心在於中國近現代史、社會經濟史,在學術研究上,特重史學與各科間之科際整合,以開課新穎、訓練嚴格而著稱。臺灣史研究所為獨立研究所,目標是培養具備本土關懷及國際視野的臺灣文史人才及優良師資,並與多所國外大學訂有交流協訂,最受同學歡迎的是每年與日本山形大學的交流。
  • 本院臺灣語文學系為全國第一所整合型台灣本土文化學系,兼有文化、語言、文學等台灣人文領域,及語文傳播與文化創意產業應用課程,提供學生多元的課程選擇,培養研究、教育、傳播、推廣等跨領域專業人才。
  • 地理學系設計多元課程,提供學生在師資培育、環境監測與防災、區域與觀光規劃、地理空間資訊系統等領域課程,教學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 本院設有國內首創翻譯研究所,師資陣容強,筆譯組教授多為著作等身之名家,口譯組教授多為具有從事高層國際會議口譯多年經驗之專家,是我國多年來在WTO、APEC等重要經貿談判中協助政府首長折衝樽俎的幕後英雄。

─ 教學特色 ─

配合各系所發展目標,以「學生學習」為課程之主體規劃目標,運用教學策略、設計評量等方式,配合預警及補救措施,針對多元文化背景及個別條件差異學生之需求,全面提升學生之學習效能。除系所課程外,另開設專業學程,提供更多元的學習面向,以提升學生未來的職場競爭力。

─ 招生狀況 ─

系所結構

5
學系
2
研究所
3
研究中心
5
學分學程

系所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國文學系

英語學系

歷史學系

地理學系

臺灣語文學系

翻譯研究所

 

臺灣史研究所

 

 

學生

學生人數

1000
學士班
500
碩、博士班
100
本院國際生

─ 學生輔導 ─

各系均實施雙導師制,研究所亦設置導師,提供學生適才適性的學習環境,促進涵融人文關懷之全人發展。課內輔導涵蓋選課、課業、輔系、雙主修、轉學、轉系、進修、研究專題參與、境外學習交流等問題之諮詢。課外輔導則包括生活適應、社團參與、住宿生活、身心健康、生涯發展、打工問題等輔導諮詢。

─ 學生競賽活動 ─

秉持「輔導」、「服務」與「學習」合一的理念,積極推動各項課外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話劇比賽、英語歌唱比賽、說歷史故事比賽、歷史問答及紅樓現代文學獎等活動,期能結合學校課程與社會脈動,充實學生之生活內涵、培養學生參與學習服務的習慣,使學生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進而促進社會祥和與進步。

學術

教師人數

151
專任教師
1
客座教師
19
講座教師
62
兼任教師

─ 2021 QS 排名 ─

#28 教育與師資培育

#53 語言學

#98現代語言

#204 藝術與人文

#201-250 英語與文學

─ 2019、2020《遠見》最佳大學 ─

#1 臺灣人文‧法律和商業領域

─ 2020《Cheers》大學辦學績效成長 ─

#8
積極發展國際化,到師大攻讀學位的國際生人數大幅成長

─ 出版品總覽 ─

本院所出版刊物中較重要者計有:《國文學報》、《中國學術年刊》、《英語教學期刊》、《同心圓:文學與文化研究》、《同心圓:語言學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史耘》、《歷史教育》、《地理研究》、《台灣學誌》、《師大台灣史學報》,及文學院院訊及學生刊物紅樓現代文學獎專輯等。其中《國文學報》、《臺灣師大歷史學報》、《英語教學期刊》、《同心圓:文學與文化研究》及《同心圓:語言學研究》已榮列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收錄期刊名單中。

國際化

國際合作

38
協議
14
國家
31
姊妹校
IMG_20190731_162153

─ 國際交流 ─

基於瞭解國際學術交流合作之重要,本院與國外多所大學簽訂學術合作協議,並積極推展學術交流工作,包括鼓勵學生短期海外研修及師生出國參加國際會議、移地教學參訪等之國際交流活動,期望藉由廣闊的視野、全方位之推動,以達到本院與全球脈動相結合的國際化目標。

─ 國際足跡 ─

本院現與國外20所大學簽訂學生交換協議,每年提供50個赴外研修名額。

#1 文學院學生為每年臺師大交換人數第一名

學院特色

─ 人文季 ─

2001年開始,文學院人文季為臺師大開啟「人與人文的對話」,從此人文季是文學院的年度盛事,也是普獲文學院師生認同、支持、參與、期許的一系列活動。它意味著文學院全體師生心血與成果的揉合與展現;也象徵著臺灣師大人文精神的生生不已;它屬於文學院的所有成員,也屬於全體的師大人。期盼人文季能為臺灣師大的人文新頁寫下歷史性的註解,以期共同建構新人文生活樂章。經過12個年頭後,2013年人文季經過匯聚各系所資源以「師大人文.人文師大——山與海交會的新發現」為主軸,將人文季活動定調為開幕式、系所成果展、跨山越海畢業生成年禮活動及師大人文之夜等項,藉此充分展現文學院團結的氣勢與精神,也為人文季又再開啟另一扉頁。2014年創新邀請8個國家計14校共襄盛舉的國際論壇,亦為人文季帶來豐富的一面。

─ 跨山越海:畢業生成年禮 ─

文學院自2013年起舉辦「跨山越海:畢業生成年禮」活動,結合「畢業旅行」與「成年禮」性質之畢業壯遊,爬越草嶺古道、登龜山島等,讓畢業生體驗山與海的臺灣寶藏,親近土地、人文、生態與歷史,並邀請校長、院長在龜山島為畢業生們撥穗,讓畢業生留下永難忘懷的畢生記憶。

文學院院徽

以臺師大校徽之精神「木鐸」為主要造型基礎,取其具有振聾啟瞶之意。並鑲以代表初次統一文字之小篆字型「文」,表示文學院統合與交融之精神。右方之毛筆象徵「國文學系」文采之絢麗;左方的羽毛筆代表「英語學系」流利之外語;而左右相互對稱之兩筆,則代表「翻譯研究所」之專業。而由兩筆所描繪與勾勒之臺灣,則表示「臺灣語文學系」及「臺灣史研究所」關懷臺灣土地與文化之精神。而基底則由經緯網格所組成的地球象徵時間與空間,時間表示「歷史學系」關注史料之發展;而空間則代表「地理學系」關懷變遷之脈動。最後以紅磚色表示文學院大樓誠正勤樸之精神,並以圓形方式囊括如此豐富之要素,以表臺師大文學院圓融與包容之心。

未來展望:2020-2025文學院院務發展計畫

文學院希望師生在尊重多元的環境中,探索以人文為中心的跨域學習及研究,分享教學研究及學習的成果,激發學生對社會人文的關懷,進而參與投入社會服務,喚起社會大眾對人文領域的重視。
在此願景之下,文學院將緊密連結「尊重多元、跨域學習、關懷人文、服務社會」等發展方向,致力達成以下三項目標:

目標一:增進國際移動、拓展文化交流

  1. 連結國際夥伴。文學院期能發展核心姊妹校,透過原住民族研究與世界知名大學建立國際鏈結,並且開拓新夥伴學校。
  2. 促進國際參與。與姊妹校共同規劃聯合國環境發展署(UNEP)的生態減災野外實察等跨國計畫與活動。鼓勵本院學生積極赴外參與國際競賽、研討會等學術研究活動。
  3. 提升優質教育。文學院將持續邀請著名學者擔任講座教授。定期舉辦國外移地教學拓展文化交流、並與姊妹校共同開設短期密集課程。
  4. 加強雙聯學位。文學院將持續推動既有的院級碩士雙聯學制,並且進一步規劃完成與姊妹校洽簽碩士、博士雙聯學制協議。
  5. 建立交流平台。文學院每年赴外交換人數全校第一,本院將持續辦理國際交流活動,媒合赴外及來校交換生,進行語言交換及文化交流。此外,文學院將持續提升院內期刊國際化。

目標二:提升社會影響、促進產學合作

  1. 深化產業實習。文學院期持續推動學生國內產業實習。同時,加強聯繫國外產業實習機會。
  2. 結合專責導師資源,強化職場生涯規劃諮詢。
  3. 推動跨域研究學習,在大學入門等課程中宣導跨域學習,同時也規劃開設產學合作的跨域學習課程。
  4. 結合傳承經驗,舉辦職場經驗傳承分享會。
  5. 增進科技實力,持續推動整合科技與人文的教學與研究,並積極向外爭取經費。

目標三:傳承人文素養、結合科技創新

  1. 建置校友網絡。加強各系所系友會功能與服務,建立校友資料庫,結合校友推動人文與科技整合。
  2. 延攬諾貝爾文學獎或國際知名獎項得主師資,並與國際著名大學共同推動跨國研究中心。
  3. 舉辦人文活動。精進本院人文季系列活動,推出以「人文知識轉譯競賽」為主軸新亮點。同時,持續辦理Open House,以利招收優質學生。
  4. 推動數位學習。文學院現開設「數位人文與藝術」學分學程,提升學生研修科技相關課程,並致力提升本院數位學習環境與設備,充分整合空間規劃與利用。
  5. 數位宣傳推廣。文學院及系所宣傳媒體更新,並加強社群網站經營,拓展點閱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