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交流,於5月29日在英語系蘇榕教授「城市.身體.文化創意」研究所專題討論課堂,舉行開放觀課,熱鬧登場!
這次交流是由英語系蘇榕教授與哥倫比亞大學古典文學系講座教授、哥倫比亞大學亞洲與中東大學委員會(UCAME)執行主任Gareth Williams、Rachel E. Chung兩位教授合作,以Symposium Project進行跨時空、跨領域的主題式思辯與對話。
會前,由Gareth Williams教授與蘇榕教授指定魏吉爾《埃涅阿斯》(Aeneid)史詩,和張愛玲小說為共同閱讀文本。當日,由蘇榕教授講授課程理論要點與張愛玲作品時代背景開場,接著由該班學生簡短分享閱讀心得,再由哥大教授帶領該校學生,與臺師大師生接力式地展開一場symposium-style式的熱烈討論與對話。
在一個充滿思辨和腦力激盪、中西古今差異與文學紀錄世代的共振中,兩校師生創造了一個多音共鳴的開放空間,度過了一個充滿哲思與豐碩收穫的午後。討論主題涵蓋「臨界時空」、「記憶與創作」、「脆弱性與穩定性」、「國家與個人衝突」等。現場除了該班同學與哥大師生,還有倫敦大學國王學院Lucy Nicholas教授加入討論以及其他師生前來觀課,包括文學院院長陳秋蘭教授、英語系蘇子中教授、翻譯所博士生Scott Faul、Linda等,場面熱鬧溫馨。
英語系蘇榕教授表示,非常感謝哥倫比亞大學symposium project團隊的邀請,使她在本次跨國、跨時空、跨領域的教學合作計劃中有機會精進教學技巧,擴充領域外的知識,受益匪淺。她對哥大兩位教授帶領討論的技巧深表佩服,認為是值得取法的可貴典範。尤其讚賞Williams教授能在中西時空互異的文本中,根據臨場回饋,耙梳出學生可理解又具有深度的議題,引導思辯和討論方向,使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能跨越專業發展出共通性,透過對話共構新世代的世界觀,這是她在本次國際交流中最大的收穫。
哥大Williams教授非常感謝蘇榕教授提供「城市.身體.文化創意」課堂進行課程交流,他表示,透過課程講授認識現代華文作家,深感受益。Chung教授則在合照後與蘇榕教授討論精進symposium的方法。倫敦大學Nicholas教授對蘇榕教授提出邊緣概念對照張愛玲和維吉爾特別感興趣。三位老師都對該班學生的表現印象深刻,也認為此次交流收穫滿滿。
參與本堂課的雙方學生也咸感獲益頗多。施牧之同學佩服哥大學生的「觀察力」與「詮釋力」,即便討論文本時空迥異,也能從中找到「共振的可能性」。張彩鸞同學非常讚賞兩校老師能言簡意賅、條理分明地以流暢的節奏講述文本要點,並能以深度觀察連結主題帶領討論,將城市文學專題串接到古希臘哲學和羅馬史詩,嘆道「跨越古今的對話,實在不容易」。方黛姿同學則認為「情感」是貫穿張愛玲小說與魏吉爾史詩之主題,能在交流中看到哥大師生的邏輯訓練方式,是「最棒的經驗」。
陳柏瑞同學認為此次的交流充滿辯證性,雙方進行不同觀點的對話,讓中西方文學不再壁壘分明,而有相通的可能。李雙同學認為當日課程為台美兩校教育激盪出創意的火花,在課後討論中Nicholas教授告訴她:「唸古典文學批評不須被時代背景與艱深文字絆住,起步時只需根據直覺,如實抒發感想即能與作者對話。」這對她而言是最寶貴的建議!
哥大學生David Grabovsky認為,從不同觀點討論希臘羅馬文學和現代華文文學,對城市心理學和作家寫作觀的解讀相當具有啟發性。Sairaj Sajjath則認為,個人愛情觀和記憶在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呈現的張力,是他在討論中的最大收穫,非常感謝有這個交流的機會。
討論結束後,雙方師生進行合照及交換教學心得,並讓學生進行自由交流,更豐富整個下午的時光。
資料來源:文學院
原文連結: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8578&keywords=%E5%B8%AB%E5%A4%A7%E8%88%87%E5%93%A5%E5%A4%A7%E9%96%8B%E6%94%BE%E8%A7%80%E8%AA%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