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漢學大師宇文所安蒞臨師大演講 分享思想精華

校園記者衛教108黃子軒報導】9月26日上午在師大禮堂前,數百名師生冒雨排隊進場,原來是師大與唐獎基金會合作,邀請第三屆唐獎漢學獎得主宇文所安教授,於通識講座分享「闡釋:從小開始」。現場除了師大師生,也有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貴賓,期望一同向漢學大師學習。

對談以宇文所安的演說揭開序幕,由中央研究院黃進興院士主持會談,臺灣大學鄭毓瑜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胡曉真研究員兼所長、師大國文系徐國能教授與談。

宇文所安曾於耶魯大學執教,後任哈佛大學「大學講座教授」,四十年來致力於唐詩、文論、文學史、比較詩學等多項跨領域研究,並翻譯1400多首杜甫詩,為延續中國文學遺產,並將其引入西方的重要推手。

從王維的輞川集談起,宇文所安親自演示如何從詩句中的「小細節」著手,去發現、體會唐詩的創作背景與意境。從「華子岡」、「斤竹嶺」、「欒」等地名,他發現王維有別於其他詩人,將通俗語彙納入詩句,顯示他對庶民文化的瞭解,而非單純由世族角度作詩。

宇文所安一直以多元視角研究文學,他提到自己不喜歡「傳統」,太多成見常常侷限了文學的探索空間,就像世人對於王維的印象,除了佛教徒、詩佛以外,其實有更多有趣的角度可以切入。他強調,對於文學賞析,不該侷限於單一特徵。

與談人鄭教授談到,宇文所安一路以來從不墨守成規,總是在挑戰新的想法,並以「推敲」的典故,呼應宇文所安從「小」開始的觀點,點出詩的創作觀在中唐有所改變。

胡所長則分享自己參與宇文所安課程的心路歷程,以「為什麼虞美人是一首好作品?」為題,引起聽眾思考,並強調去除成見,從詩句最細微的部分,進入詩文情境的重要。

徐教授認為,詩歌教育是師大文學教育、研究核心,宇文所安的著作激發自己去思考詩歌的教學和普及在現代的意義。而從小處著手,或許找到新的角度、視野去研究,也重新找回詩歌的趣味。

原文連結:https://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7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