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跨域學習搖籃到搖籃能資源循環 師大邁向永續發展

身為邁向一所永續發展的綠色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7月23日邀請曾獲美國《時代雜誌》「環境英雄」獎的麥克·布朗嘉教授,到師大向師生分享產品循環設計與製造的思維,他強調,「新一波的工業革命」師法自然,在大自然中沒有廢棄物,所有東西都是養分。

環境復育為近年全球關注的議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將綠色大學納入校務發展方針之中,將規劃短、中、長期的教學與研究發展計畫,逐步在教學、研究、大學社會責任、國際連結等方面落實,引領師生共同學習,以定義師大的永續視野,研發改善環境發展的問題。

7月23日秘書室與文學院共同邀請德國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簡稱C2C)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麥克·布朗嘉 (Michael Braungart) 教授,至師大舉辦「邁向永續發展之路:搖籃到搖籃的產品循環設計與製造」講座,布朗嘉教授曾於2007年獲選美國《時代雜誌》的「環境英雄(Hero of the Environment)」獎,他的升級回收(up-cycling)是當代環境與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根本思維。

自工業革命來,人類以追求經濟成長為首要目標,多數產品設計及製造為「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沒能從源頭設計深思起,有毒物質依然排放、不利人類健康的物質依然進入製程。近年環保意識抬頭,雖然有3R (Reduce、Reuse、Recycle)概念,但僅能延長產品生命週期或降級回收使用,能資源終究走向墳墓的結局。

Michael Braungart教授表示,「我們應該做好事,而不只是少做一點壞事」,C2C概念突破人們「減少破壞」的思維,而更積極的以「新一波的工業革命」師法自然,在大自然中沒有廢棄物的概念,所有東西都是養分。利用「養分管理」概念出發,從產品設計階段就仔細構想產品結局,讓物質得以不斷循環,並遵循消除廢棄物、使用再生能源與碳管理、及創造多樣性三大原則,打破傳統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的線性思維,實踐「搖籃到搖籃」,以實現生物循環和工業循環的綠色循環經濟。

文學院廖學誠副院長表示,C2C的思考具有跨領域實踐與學習的機會,透過研究材料健康性、循環再利用性、再生能源及碳管理等,結合各科系的專業,為實踐綠色大學宗旨做努力。除學術研究及減碳、減塑行動外,師大也應致力教育觀念的推進,師生共同思考同時是教育研究者及消費者的我們,如何在生活及做法上有所創新。

地理學系蘇淑娟主任表示,6R比3R能夠更根本地去舒緩環境議題的方法。除上述3R外,再加上Rethink、Redesign、Reinvent,從思考物品材質去做設計及研發,才能讓能資源在對環境友善的循環中生生不息。

身為世界公民的一員,師大以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環境素養和技能去面對未來動態環境為目標;作為創新的場域與社會責任的實踐者,師大責無旁貸在教學、研究、以及校園工作和學習環境的實踐等層面去推動、改善環境,從維護環境、創新研發、觀念推進、產學合作,去實踐循環經濟的概念,還給地球更好的面貌。(撰文:公事中心余庭翎報導 / 攝影:胡世澤 / 編輯:余庭翎 / 核稿:胡世澤)

新聞連結:https://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8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