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線詩刊─第七期

台語詩創作之「要得」與「要不得」
以作者經驗為例(六)
          台文所 李勤岸 所長
肆、結語
肇因教育環境母語訓練闕如,致吾人窒礙於母語文字的使用。而「詩」本身就有無限可能,台語詩畢竟也重視語言的掌握;建議初學者先嚐試「短詩」創作,語彙掌握已趨熟練、詩的質感亦有提昇後,再進而嚐試「長詩」創作。儘可能往不泛「政治」、不泛「鄉土」、不拘「形式」的方向想構題材,形式上望不刻意押韻,或使文句間自然成韻。
而創作「寫實」又「寫生」的台語詩,可以先以寫「物」、寫「人」為題。再則,欲增加語彙詞句運用,創作「長詩」形式的台語詩,可以「敘事詩」入手,試著以詩來「說故事」,例如選定某「歷史事件」、「家族記事」等題材;或假設性地「述說」某種心情。甚至,我們可創作較具思考性、抽象性的長詩;特別是進一步將「具象」語詞,轉化為更多「抽象」的層次;舉例來說:「僥than」(hiau-than)一詞,原形容桌角部分稍微掀起或剝離,造成不協調、產生障礙、不順暢之感;可轉化借用為強化思路受阻、心理掙扎、價值頹傾、背信變卦等諸多意義。
最後提醒,每個語言有其獨到的語文書寫模式及思考脈絡。轉換一個語言、語文來創作詩文,要先調整自身書寫、閱讀與思考的語言習慣。初以台語文字書寫,首先要克服因為詞彙的掌握無法流暢,導致創作思路斷裂;當越來越掌握語文能力時,文學本質層次的提昇仍不能忽略;即有「台語」,也要有「詩」。更重要的是,你有兩支腳:「漢字」與「羅馬字」;特別是許多生動細緻的疊詞、形容詞,無法用漢字書寫,或以漢字書寫可能難以發音者,羅馬字是很好的工具。
本文探討台語詩創作,除以個人書寫經驗為例說明,亦因台語文學乃受限於長期的殖民地政策與社會型態影響,導致發展上並不如華語文學健全,故筆者仍試圖將幾些台語文學背後的發展意涵,以及當今語文環境的現實著墨交代,希冀提供讀者在了解其創作上的背景,並有助於諸位在書寫時有更多的參考;也但願引起更多人創作客語、原住民語等母語詩。
若自身是母語使用者,首先就有「要得」的優勢;若能有計劃性的書寫、熟練這個語文的寫作,則在寫作上的突破便能更加「要得」;而雖然現實環境有許多使寫作母語詩之「要不得」的困境,只要先有了母語意識、進而認同母土文化,並以救存母語為使命,相信不僅個人在母語詩創作的質量有所提昇,也能對當前不利母語文化的大環境有所改變。
以母語書寫詩文,也是近年「全球在地化」的趨勢。而正如日本時代台灣話文健將郭秋生所言,若無台灣話文做基礎,一切的解放運動「都盡是無根的花欉」。我們當然希望台灣文學能從後殖民的監牢中解放出來,但若少了母語文學的寫作,是否也似無根的花欉?無論如何,台灣文學至少要有母語的芬芳。若認同這樣的說法,那就請試著提筆用母語寫詩吧!
(完)
* 欲回顧李勤岸所長的〈台語詩創作之「要得」與「要不得」〉連載,請至海岸線Blog。
參考書目
李勤岸台語詩集:
李勤岸 2004《咱攏是罪人》 台南:開朗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