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靈山 高行健用相機見證文化

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華人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以作品《靈山》獲全球文壇最高榮譽,台師大在一系列校慶活動中,昨(6)日由文學院主辦,由國文、英語、歷史、地理系教授與高行健進行座談,而他的「尋.靈山」攝影作品,亦是全球首次舉辦特展,即日起至7月1日,於台師大圖書館展出。

改編舞台劇 沒想過

在英語系教授梁一萍的教學經驗看來,《靈山》是學生們讀得頗吃力的一部作品,結合了遊記、民族誌、中國傳統筆記小說、神話故事等,加上你、我、他人稱的不斷交替使用,大量的內心獨白宛同莎翁的《哈姆雷特》,也看似適合改編成舞台劇,對此高行健認為,小說和詩歌、戲劇的區別就在於敘述,這部作品是嘗試了獨白、說故事、塑造一個談話對手等大量的敘述可能,然而這大量內心獨白所構成的小說,雖已有法國音樂家和舞蹈家改編,都還未問世,高行健自己也表示:「我從未想把它改編成舞台劇,因為工程太過龐大了!」

書寫情欲 無須迴避

地理系副教授汪明輝,同時也是鄒族原住民的他,看《靈山》的感慨在於不論是自然或文化空間的「靈山」,在現今社會均遭到巨變!追尋與逃離,往往成為創作的推力。

高行健不諱言,當初走訪長江流域,走遍8個省、7個自然保護區、1500公里,乃是為了逃離政治的鬥爭和讓人窒息的文壇,但也因此讓他記錄下大陸不同體系的少數民族神話,沿續了中國傳統文學著作《水經注》、《山海經》中遠古的文化源起,可惜的是他當年匆促離開大陸,以公斤計的數千張膠卷,只帶出了極少數,作為人類文化學上的重要見證。

國文系教授李志宏則對於高行健作品與《西遊記》的貼近感到好奇,學生們更是對於《靈山》中的情欲書寫好奇,高行健認為自己並不認同馬克思主義中的認識論哲學,他認為所有的事物再怎麼認識也不會是終極認知,如同《靈山》的最後一句話:「我其實什麼也不明白,什麼也不懂。」至於男女情欲,他認為從希臘悲劇到《詩經》首篇〈關睢〉都離不開情欲,當代作家毋須迴避,唯一的挑戰只是在於如何以新鮮的手法,把情欲寫出現實感和審美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