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靈山」座談會 追尋失落中國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昨天分享他獲獎作品《靈山》的靈感來源,高行健表示,很多人以為《靈山》描述的是西南少數民族,但事實上,這是他逃避政治壓迫,在浙江、江蘇等長江流域流亡時對當地的紀錄,這段長達5個月,共1萬5千公里的逃亡經驗,日後都成了《靈山》的寫作素材。

座談會上,有陸生問高行健,離開大陸後是否還關注大陸局勢?高行健表示,他關心人類的整體文化發展,而不是以民族來切割,但不論是哪個民族、身處在哪個時代,人情、人性都是相通的,而這也是文學創作的根本。

台師大昨天舉行「遇見高行健」大師座談會,高行健表示,創作《靈山》的初衷,是要尋回失去的中國文化,當時共產黨以中國文學為政治工具,因此他希望藉由《靈山》,追尋失去的傳統文化。

高行健說,當時他為了逃避政治壓迫,展開橫跨中國沿海地區8省,共1萬5千公里的逃亡旅程,這段期間他也對當地展開調查,並沿途拍照、蒐集資料,這些素材日後都寫入《靈山》書中。

高行健表示,因他父親對中國文化有興趣,家中蒐集許多古書,宛如一座圖書館,從小就在書香環境中成長,但他的母親則受西方教育,從小由母親教他讀書識字,一起編劇演戲,奠定他日後對西方文學與戲劇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