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諾貝爾獎得主高行健 獲頒師大名譽文學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5月22日頒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名譽文學博士學位,高度推崇他在文學、寫作、藝術創作、戲劇上的卓越成就,肯定其每部作品都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為人類寫下永恆的藝術篇章。高行健致詞表示,他離開中國30年,在法國定居,「巴黎是我的家,我所有成就主要是在巴黎完成。」但是他有一個故鄉,「那就是臺灣。」

圖

臺灣師大校長張國恩代表授與高行健名譽博士學位證書,文學院院長陳登武代表誦讀表彰辭,全國校友總會名譽理事長王金平、與高行健熟識的臺大外文系及戲劇系名譽教授胡耀恆,隨後舉行【追尋自由的靈魂】高行健先生創作論壇,邀集香港、韓國等多位學者參與。

圖

高行健表示,巴黎的創作環境自由,太太也在這裡,他自認是世界公民,「但是台灣是我的故鄉,我的作品展覽、演出與劇本等,深深得到台灣人的賞識跟厚愛。」高行健說,台灣有著非常好的文化水平與藝術的鑑賞能力,「臺灣的文化繁榮,我很看好台灣會有大思想家、大藝術家,或是大文學家的出現。」他表示,很榮幸能與臺師大師生一起合作創作,以他看過全世界表演的角度而言,可以看出臺師大師生的創作已經有世界水平。

圖

高行健自認是世界公民,有人居住的地方,幾乎都曾演出過他的戲劇著作,他的文學作品更翻譯超過40種語言版本,他的創作不受國家、民族或語言的限制。他也高度肯定臺灣的民主與文化成就,「希望臺灣社會可以扮演現代文藝復興的推手。」高行健說,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作家與藝術家的思想沒有國界,但這個世界又問題重重,困難重重,「文化跟科技不一樣,科技不斷進步,日新月異,這是無可否認,但文化是不是日新月異,就要打個大問號!」他舉例像共產主義烏托邦革命造成的災難,數以萬計的人犧牲生命,「這是進步嗎?」高行健表示,人類需要文化啟發人的心智,也因此,文學藝術就有了它的作用。

作品充滿悲天憫人情懷 為人類寫下永恆藝術篇章

高行健先生1940年生,法籍華裔文學家,祖籍中國江蘇泰州。北京外國語大學法文系畢業,1962~1970年擔任中國國際書店翻譯、1970~1975年擔任安徽寧國縣港口中學教師、1975~1977年擔任《中國建設》雜誌社法文組組長、1977~1979年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對外聯絡委員會委員、1980~1986年擔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1988年定居巴黎,持續從事文學與藝術創作,著作等身,蜚聲國際。

高行健先生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科學院對其評價: 「具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藝術和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他在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發表〈文學的理由〉講辭,提出「文學之超越意識形態,超越國界,也超越民族意識,如同個人的存在原本超越這樣或那樣的主義,人的生存狀態總也大於對生存的論說與思辨。文學是對人的生存困境的普遍關照,沒有禁忌。」為當代文學作了最佳詮釋。高先生也強烈主張文學不為政治、不為社會,文學不是「國家的頌歌、民族的旗幟、政黨的喉舌,或階級與集團的代言」,文學就是文學,文學「有其存在自身的理由」。凡此主張,均超越世人對文學定義的瞭解,並使其有了更寬廣與深厚的內涵。高先生的文學作品同樣不為政治、不為社會,但其蘊含的警語與深刻的當代社會義涵,並不因而減少,反而不斷喚起世人對文明演進軌跡的瞰察與關懷。

另一方面,高先生近年來不斷在臺灣「呼喚文藝復興」,他高度肯定臺灣的民主與文化成就,同時期許臺灣社會可以扮演現代「文藝復興」的推手。這也展現他對臺灣社會的愛與關懷。

高行健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作家與藝術家,除了寫作,兼擅劇場導演、繪畫與音樂,在戲劇、藝術、小說及散文的創作及理論方面,均有卓越成就,自成一家風格。他的小說與戲劇關注人類的生存困境,具有高度文學藝術成就和文化價值。在戲劇方面,如現代禪劇、京劇《八月雪》,2000年,由臺灣聯經出版社出版;2002年12月19日,在臺北首演。近年來最有名的作品為《山海經傳》,2013年6月28日,在臺北首演。在小說及論著方面,最為世人熟知的著作為《靈山》和《一個人的聖經》,至於其他論著,膾炙人口的有《沒有主義》和《高行健戲劇六種》等。他更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其特殊而富有原創性的思想,將更有力地啟迪當代讀者的宏觀思維。

高先生以文學與藝術創作,關懷全體人類的精神生活與自然生態變遷的危機,追尋自由的靈魂,期許人類從各種枷鎖中獲得靈魂的自由,期待人類從歷史與自然災難中獲得警惕。由於他內心豐厚的對人類的愛與關懷,使其每部作品都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為人類寫下永恆的藝術篇章,足為世人典範。經臺師大名譽博士審查委員會通過,特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圖

原文連結: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6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