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翻譯所校友楊嘉豪 有基金界「口譯哥」美稱

有基金界「口譯哥」美稱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班、翻譯所碩士班校友楊嘉豪(Paul Yang,業界暱稱 楊保羅),是不少外資大咖指定合作的御用口譯,不管臺上大咖講的是美國聯準會升息,還是十年期公債走勢,他都能一字不漏地,將英文轉換成中文,讓人驚訝的是,他從沒喝過洋墨水。

楊保羅的英語能力,主要奠基於學校裡的殷實訓練,加上他肯下苦工,才有辦法進入這個高薪的行業。即使現在的AI可以翻譯,但是他認為,好的口譯不會被取代,因為人們之間的互動,會讓口譯更具人味,有了人味的翻譯,聽眾才更願意聆聽。

他的英語能力這樣練

Paul說,他的英文能力,奠基於本土臺灣,除了研究所二年級,他曾到國外當過交換學生一年外,師大附中、師範大學英語系,一路到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Paul的學歷全是來自於臺灣,足以證明「沒喝過洋墨水,也能學好英文」。

為何當初想做口譯的工作呢?Paul笑著說,他偏科嚴重,數學不好,所以,一直認真學英文。上了大學,他讀的是師大英語系,英語系主要學科有三:語言學、文學、英語教學,他對這三類學科的興趣都不大,第四條路剩下口譯,其實是採「刪去法」,決定試試看。

Paul說,師大翻譯所當時是「唯二」的翻譯研究所(另一個是輔大翻譯所),學分很多,達69個,學生唸完一年級之後,要考資格考,資格考考過,才開始唸二年級的課程。

他記得,在讀完研究所一年級後,學校老師向他或明示或暗示,他的英文不夠好,他因而決定去加拿大當交換生,練好英文,再回來讀研究所二年級。

研究所二年級讀完,通過專業考是必要條件,考完專業考,才能寫畢業論文。Paul說,學生通過專業考,代表老師認可,學校會從外部邀請國際級的口譯員擔任專業考的考官,一次考四科。如果不過,可以補考,四科如果過了三科,可以隔年再考最後一科。但專業考考不過,就不能寫論文。

這項規定後來已修改,專業考及畢業論文分開進行,論文可以先寫,再利用其他方式,滿足畢業門檻。

Paul說,從這個制度可以了解,師大翻譯所採取小班制,要求學生一步一步地學習。有的人因資格考考不過,或是唸了一年,發現翻譯不是自己的興趣,而決定輟學。

開展口譯人生 沒喝過洋墨水 英文也一級棒

Paul通過專業考後,研三開始接案,開始了他的國際會議口譯人生。Paul說,口譯員通常是什麼產業都會接觸,如果大學本科系是唸別的學科,背景知識會比較熟悉,像他的情況,就要靠苦讀。他記得,在擔任中研院的研討會口譯時,單就魚的分類,就不知背了多少單字。

至於如何成為基金界口譯一哥的秘訣?Paul說,並沒有刻意為之,而是慢慢以基金業者為主要接案客戶。基金業者則形容,Paul的表達方式,比較具有人味。

政府已宣示將推動臺灣成為雙語國家,小朋友應該從小學英文嗎?Paul以他自身的經驗說:「不要那麼急,因為不容易碰到好的老師。」

雙語國家意指國文、地科、數學等科目,都以英文教學,臺灣想要全民雙語,師資顯然不足夠,「不是金頭髮的外國人,就可以教英文」。

Paul建議,可先從大學試行「雙語教學」,因為喝過洋墨水的年輕教授,比較容易做到以英文教學。小朋友不要強行要求英文,以免英文學不好,中文也學不好。「在中文的環境,如果讀不好中文,這樣可以嗎?」除非爸爸是外國人、媽媽是臺灣人才能雙語,與其樣樣普通,倒不如成為專業拔尖。

Paul認為,口譯是一門人性的行業,他不擔心AI,AI可以翻譯,但好的口譯不會被AI取代,因為人的因素及互動關係,會使口譯更具人味,也讓聽眾更願意聆聽。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圖

有基金界「口譯哥」美稱的楊保羅,是不少外資大咖指定合作的御用口譯。 林俊良/攝影

原文連結: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