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影音》國文系石曉楓與楊富閔 對談生命的浮影

【校園記者國文111張慈恩報導】「散文是相對寂寞的文類。」國文系石曉楓教授微笑著說道。3月12日下午,國文系在文學院會議室舉行石曉楓《生命的浮影──跨世代散文書旅》發表會,邀請楊富閔老師對談、分享閱讀心得。

石曉楓在國文系開設「現代散文」等課程,對散文書寫有豐富教學經驗。在她的新書中,不僅精心挑揀20篇散文作品,更將其仔細分析、連結自我生命,引領讀者進入散文世界、觸發生活與文字的共鳴。

對談人楊富閔是小說《花甲男孩》的作者,他點出《生命的浮影──跨世代散文書旅》是一本「熱鬧的書」,他說:「我覺得裡面有好多聲音在交錯、對話著。」分析出此書於其他選集、書評不同的特質。

楊富閔點出石曉楓在書中的3種身分。「第一種身分是撰寫者」他表示,讀者能從書中賞析散文的觀點、審美標準。「另外一個角度是,老師也變成一個編選者」書中選錄的文本,透露出石曉楓選書的喜好、素養,甚至能在書中,看見編選者與文本的生命激盪,使文本充滿溫度。「老師本身又是一個教學者」楊富閔補述道。多重身份影響了此書的樣貌,使其成為獨特的文學作品。

然而,此書的成書過程並不順利。石曉楓娓娓道出曲折的出書過程,原先預想的主題未能成書,後來則是考量書籍市場對「書評」的需求不高,而難以出版。直到去年11月,《生命的浮影──跨世代散文書旅》才正式問世,內容收錄跨世代散文作品,以作者年次為主要排序,拓展年輕讀者的閱讀廣度。

石曉楓點出大學生的閱讀現狀:「我現在覺得年輕的小孩開始,只看到大他十歲的作家,十歲以後,二十歲、三十歲,他就不願意去讀了。」學子限縮了閱讀眼界,年輕作家固然有優秀作品,但年輕讀者不該因此限制自己。而社群網路的興盛,產生「世代群聚」效應,石曉楓強調:「網路世代,它是沒有一個真正的守門員的。」人人都能發表對書籍的看法,卻不見得專業,反而可能包含私人情感,影響讀者對書籍的選擇。

正因如此《生命的浮影──跨世代散文書旅》中的20本作品,以「跨世代」為主軸,搭配石曉楓擁有的多重身分,交織出「多音交響、眾聲喧嘩」的散文評論、選集。書中已賞析多部作品,但在這次分享會中,與談人、作者互相激盪,更使讀者能夠提升鑑賞散文作品的能力。

圖

圖

圖

原文連結: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