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臺北高校 轉譯百年校史 校友徐聖凱博士談校史的發現

文學院搭配「2020 人文季人文知識轉譯實作競賽」的系列培力課程,於11月12日邀請《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一書的作者徐聖凱博士分享臺北高校歷史。內容生動,一時之間,弊衣破帽、不修邊幅、腳踏木屐猶如浪人穿梭街頭的臺北高校生彷彿重回臺師大的百年校園。

徐聖凱博士首先經由一批最近重新發現及整理的植物標本教具,娓娓道來對師大校史的一連串追索。臺北高等學校是屬戰前日本的舊制高校,與現今高中學制不同,其師資的聘用乃是採教授、助教授與講師的制度,同時也是培養國家菁英並以進入帝國大學為目標的高等學校。臺北高校的入學競爭非常激烈,惟畢業後基本上可免試進入日本僅有的九所帝國大學或其他大學(僅東京帝大、京都帝大的少數科系除外)。徐聖凱博士表示,如此特殊的學制讓當時的臺北高校生得以擺脫升學壓力,享受健全的人才培育,進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校風。

在當時相對保守的台灣社會,這樣一群受到菁英教育的學生,他們有著過人的機敏與叛逆,也勇於衝撞現有的制度與舊有的思想。他們特立於社會的準則,也不斷創造出新的文化與傳統,例如融合了臺灣泰雅族文化的臺高舞。這些證明了在台灣的日本高校傳統,其實也吸納了臺灣這塊土地的養分。

關心校史議題的吳正己校長也現身於講座的聽眾之中。他在會後交流時提到,過去出國考察時,常發現許多國際名校總是不斷追尋自身的歷史傳承。一所大學的學術歷史及其涵養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因此探索校史並且將其納入學校精神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而校方持續推動的校友紀錄訪談,相關歷史文物與文獻的整理與數位化,以及現正進行的文化部「葉與木鐸:從百年學校記錄╱轉譯國家與地方文化記憶」計畫,都繼續為校史積累豐富的資料。

近年除了出版臺北高校的相關書籍,也持續嘗試用各種形式轉譯相關的文化符號。例如以臺北高校的象徵物「自由之鐘」為藍本的風鈴、臺師大美術系校友漫畫家陳中寧的臺北高校擬人化漫畫等等,都是將臺師大的歷史記憶轉譯成具有歷史意義與商業價值的產品及出版物。這些不僅是對臺師大的記憶展示,同時也是藉由創意而再現了臺北高校自由與自治的精神,並且讓年輕一代的師大人了解在這個美麗的校園空間中曾經有過的不平凡故事。

接下來即將正式登場的人文知識轉譯競賽,也鼓勵學生透過各種創意發想與科技媒介,將學校百年以來所積累的歷史文化資產,轉化為有意義的創作或產品,繼續讓臺師大的歷史以嶄新的面貌不斷被訴說、被看見 (撰文:臺文系李怡佳 / 編輯:江敍慈 / 核稿:胡世澤)。

更多人文季人文知識轉譯實作競賽相關資訊,請參考以下連結:

2020 人文季人文知識轉譯實作競賽

2020 人文季人文知識轉譯實作競賽培力講座

圖

圖

圖

《臺北高校物語》作者: 蔡錦堂(台史所教授),繪者:陳中寧(美術系校友)

原文連結: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8903&keywords=%E7%9C%8B%E8%A6%8B%E8%87%BA%E5%8C%97%E9%AB%98%E6%A0%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