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第20屆傑出校友》第一社福基金行長賴美智

風雨無悔服務四十載 臺灣特殊教育的奠基者

現任第一社福基金會 ( 以下簡稱第一社福 ) 執行長的賴美智,是特殊教育老師、特殊教育研究者,更是服務身心障礙人士的社福工作者。年屆古稀的她至今仍身兼數職,只因她的個人特質一向是從事任何工作,都會極盡所能地付出最大的陪伴、熱忱與專業。

賴美智與她所創立的第一社福,如今邁入第四十個年頭,服務過數萬名身心障礙者。從智能障礙兒童的早期療育, 再到成年身心障礙者的生活照顧及職場就業輔導,第一社福致力幫助特殊孩童發展生活自理能力,協助他們就學就業,使他們的家庭步上常軌,為身心障礙者找回他們應有的生存權、受教權與自立的尊嚴。

2019 年賴美智榮獲堉璘臺灣奉獻獎的至高榮譽,肯定她為身心障礙人士逾半生的專業奉獻,同時也讓社會上更多人注意到,在同片天空之下,還有一群需要更完善資源與友善關懷的特殊生命,進而提升臺灣整體的社會問題意識與社會福利制度。

圖
第一社福基金會執行長賴美智
圖
師大特教中心工作時訪視民間社福機構時致詞

跨域探索覓得終身職志

1969 年賴美智進入師大英語系就讀,不過「當年的第一志願其實是歷史系」,順應兄長的期待而「調整」志願序,卻意外為之後留學生涯奠定堅實的語言能力基礎。

很難想像現在四處受邀演講、站在第一線服務的賴美智,自小是個非常靦腆的學生,每次站起來說話,都令她害羞到臉耳脹紅。大學時的老師們除在英文專業上給予她幫助外,也帶領她認識歐美文化及語言學。這時期另一項開啟她探索多元領域的契機,是參加社團和擔任志工,一邊忙於口琴社和登山社的活動,一邊到育幼院陪孤兒們遊戲,以及啟明學校為盲生念讀書報,從此她喜歡上與人群接觸,而這些經驗也豐富了她的生命。

大學畢業後,賴美智先在新竹女中教了一年英文,其後轉至衛理女中任教,在此遇見影響她至深的教育家—陳紀彝校長。陳校長總是用諄諄教誨的方式取代處罰,重視學生的諮商輔導,鼓勵教師創新教育思維,竭盡所能給予師生支持,為維持教學品質,在學校資源不足時,甚至變賣代步轎車改搭公車上班。陳校長身體力行的作風,讓她意識到原來教育者是可以如此無私無我,也反思到「如果自己只教英文,影響力好像沒這麼大」,於是引發她繼續進修諮商輔導的念頭。

1975 年,賴美智獲得奧克蘭大學獎學金赴美留學。在擔任衛理女中國、高中英文老師期間,看見學校重視學生輔導,聘有專職諮商輔導師令她印象深刻,進而想要深入了解學生情緒行為問題的起因,而選擇攻讀諮商輔導,但在學習過程中體認自身性格並不適合擔任輔導員,在系主任推薦下轉學到密西根大學攻讀英語教學。期間因對選修的變態心理學這門課非常感興趣,乃轉攻特教研究所,最後又轉至師資與實務經驗豐富的萊斯利大學就讀,並在 1977 完成碩士學位。

雖說從大學時期到赴美求學前,賴美智的專業都是英文教學,不過一路走來她的生活並沒有離特教領域太遠。在師大讀書時,她便時常至啟明學校等擔任志工,從中瞭解盲生的生活與學習情況。在衛理女中擔任高一英文特殊組的英文老師時,面對初一到初三英文程度參差不齊的四十位學生,她制定個別化的教學進度與教法,不做劃一的進度與考試,讓每位學生各自安排適合自己的進度,加上夜間和寒假的加強,終於追趕上高一進度,讓學生回歸原班上課。讀特殊教育,讓她回顧自己原來早就在從事特教工作了。留美期間,也曾至收容中重度心智障礙者的教養院和庇護工場工作,在累積各種實務經驗的過程中,她探索自我、找到終生職志—特殊教育服務工作者。

圖
畢業前夕賴美智與黃正德同學(現為中研院院士)合影
圖
第一基金會30周年慶賴美智(右一)與張培士(右二)、曹愛蘭三(左一)位創辦人與柴松林(左二)董事長合影

一生必然緣起一段偶然

目前臺灣最為專業的身心障礙服務單位之一的第一社福,成立初時,其實並未經過嚴密的規畫,而僅是因兩個志同道合的陌生人的巧遇。

自美返臺後,賴美智回到師大特教中心服務,同時擔任國北師院的特教師資培訓班兼任講師,因緣際會下認識同樣剛從美國回來,但個性、思維截然不同的張培士講師。兩個背景相仿的陌生人短暫聊了 20 分鐘,有感於當時臺灣仍未有專門服務中重度心智障礙兒童的教育機構, 兩人決定聯手創辦專門機構,為臺灣特教界開啟先河。賴美智毅然辭去穩定的工作,邀請同是旅美回臺的特教專業曹愛蘭老師,一起為臺灣的中重度心智障礙兒童做一些事,加上當時獲得留日特教博士林寶貴學姊、消基會柴松林董事長的支持,共同創辦了「第一兒童發展中心」( 以下簡稱第一兒發中心,現已擴展為第一社福 )。

中心成立的初衷,僅是期盼能讓臺灣的中重度智障孩童,擁有接受特殊教育學習的機會, 破除「啟智」給大眾的刻板印象,讓社會上更多的人瞭解,智障、自閉症及腦性麻痺兒童 ( 以下統稱為心智障礙兒 ),其實在生活和學習方面具有無限「發展」的空間。第一兒發中心在僅籌得60 萬微薄資金的情況下,租下 60 坪的地下室, 收了 15 位心智障礙學前和學齡兒童,開啟了屬於彼此的「發展」之路。

圖
剛搬遷至封橋新村與另一創辦人張培士合影於辦公室

用愛與熱忱 跨越時代的重重阻難

1970 年代的臺灣,中重度心智障礙特教領域尚未有相關的資源與體系支持,賴美智與兩位老師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從教學課程規劃、訓練活動、籌募經費、行政庶務、環境清潔,乃至跟車、洗馬桶各種大小事都得親力親為。所幸這些辛勞總算換得若干成果,隨著特殊生進步成果日益顯著,愈來愈多的家長慕名而來,原先的地下室已不敷使用, 經過兩次搬遷,加上考量身障孩童的訓練狀況,在1983 年貸款買下信義區的舊房舍進行修繕,只為能讓孩子有足夠的學習空間。

然而當時尚屬民智未開的年代,許多人出於對智能障礙孩童的不理解,社區鄰居抱有許多的疑慮甚或畏懼,認為他們是「怪怪的」、「有問題的」孩子,以「不希望自己小孩跟他們有樣學樣,做出怪異舉止」、「怕傳染、不想跟他們共用水源」等理由,張貼白布條抗議第一社福的遷入,最終是透過家長陳情蔣經國總統,在警力的保護下才順利完成搬遷。

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逐漸讓大眾從孩子們的進步中化解疑慮與畏懼,回想起從打造孩童學習空間、建立臺灣特教觀念,再到發展教育培訓系統, 這段過程裡,賴美智遭遇過太多資源匱乏與他人質疑的困境,她沒有絲毫怨懟地說:「這不算是困難, 只是要做的事情比較多」。賴美智以無盡的耐心與熱忱,對待每個特殊的孩子,認為「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圖
辦理智障青年職業訓練班結業典禮致詞
圖
獲頒台灣省身心障礙服務有功者金毅獎

借鏡國外專業經驗 完善臺灣特教體系

儘管臺灣社福資源逐漸豐富多元,但中重度心智障礙領域起步較晚,經驗、案例與研究相對較少,遇到特殊個案往往沒有舊例可循,賴美智只能自己找、自己學,堅持用專業釐清問題、用對的方法教育孩子,相信一定會有適合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如果臺灣找不到,那就到全世界去找」,用這樣的決心積極爭取贊助,赴美短期進修、參與國際會議、參觀國外服務單位,只為學習新進的專業知識, 並力邀國外專家來臺培訓專業人才。

多年來,賴美智持續將國際上成功的專業實務經驗帶入臺灣。例如針對自閉症兒,她從香港和美國引進「結構式教學法(TEACCH)」, 幫助自閉症者;從美國引進「輔助溝通系統 (augmentative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AAC)」,幫助嚴重溝通困難的心智障礙者與人溝通互動;從香港和匈牙利引進「引導式教育模式 (Conductive Education, CE)」,針對腦性麻痺和相關神經動作發展困難的孩子,進行整合式復健與教育課程 ; 針對具有視障兼心智障礙的盲多障兒童,她則邀請國外專家介紹特殊教學法,讓他們可運用殘餘視力和定向行動進行學習,為這群更加特殊、弱勢的身心障礙兒開啟另一扇門,讓他們能夠進入機構或學校接受教育。

此外,針對具有嚴重情緒行為問題或精神疾病的心智障礙者,即所謂的雙重診斷者 (dual diagnosis),她邀請旅美專家回臺成立「第一行為工作室」,傳授特教老師和家長以正向行為支持模式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PBS),協助這群被自己困住的人減輕問題嚴重度,能夠順利的在群體中生活和學習。憑藉著專業與熱忱,賴美智及其團隊所幫助的不僅是單一個人,更是一個家庭。

一起令賴美智印象深刻的特殊行為案例,是一個 20 多歲的智障青年,時常在街頭出現「熊抱」人的行為,雖未造成攻擊傷害,卻可能構成性騷擾的法律問題。為此, 賴美智和她的團隊四處尋找問題根源,最後發現案主是因雙親過世,過度思親、需要他人關懷等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特殊行為。團隊成員透過學習心理學與特殊教育方法, 設計正向行為輔導計畫,設法讓他用背包前背,思親時可擁抱背包取代熊抱,找到能讓他發揮工作能力的方法來獲取生活資金,用專業與耐心幫助智青順利適應團體生活, 之後當他聽到機構經費吃緊時,甚至會請老師帶他領錢捐贈第一社福。

圖
出席三興團體家庭節慶活動與住民快樂相擁

累積日常感動 化作構築臺灣身心障礙體系的基石

特教領域涵蓋的範圍極廣,不但有教育,也包含醫療用藥、營養、復健、職業重建、社會福利等元素和範疇。賴美智一方面要精進專業知能,另一方面又要在財務赤字的狀況下,維持基金會正常運作,讓孩子有學習的管道。繁忙的行程往往令她竭盡心力, 但「看見孩子對自我的信心」,就是一路上支持她付出最好的能量,繼續帶領基金會團隊向前衝,拼命學習、用心研發新方法的賴美智從未喊累過。

曾有一位多重障礙的男孩到第一社福接受早療,剛到時每天大聲哭鬧近半年,就連每天遠從基隆帶孩子來第一兒發的家長,都因心懷歉意而想放棄,反而是老師們積極鼓勵家長堅持下去。慢慢地在小孩身上,看到肢體復健的成效與智力的啟發,他最後順利進到學校就讀,並且完成大學學業,如今也成為一位社福工作者。這種感動是賴美智服務 40 年來常見的日常,她在這些日常中不斷思考「自己還能再做些什麼?」

孩童長大後, 賴美智想到他們需要工作機會,便設計職業訓練課程,教導他們做便當、烘烤餅乾,或是做家庭清潔工作,讓中重度心智障礙青年將賺取的獎勵金,當作上班薪資交給家中使用;同時為勞政系統引進美國的「支持性就業服務(supported employment, SE),扶持不易就業的身心障礙者進到一般職場就業,讓憨兒在大眾社會取得自立的基礎;更在 2011 年成立「第一清潔」社會企業,專門聘用身心障礙人士,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給孩子們。眼見心智障礙者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老化,而無力繼續工作,賴美智又再成立住宿機構, 營造大家庭的環境與氛圍,讓老憨兒及其年邁的雙親不必擔心照護與安養的問題。

儘管已開發出一套由幼及老憨兒所需的完整身心障礙服務體系,賴美智仍然認為現有的力量十分有限,她想以分享特教專業與建立社福政策的方式,擴大服務第一社福的範圍。舉凡出版特教書籍、舉辦研討會、培訓特教老師,與其他社福機構分享專業知識、經驗和資源,協助政府執行區域性服務計畫、規劃社福制度等,皆是以建構臺灣整體身心障礙與社會福利體系為最終目標。

圖
新北市板橋愛智發展中心十周年慶

改變社會由己出發 讓每個平等生命擁有相同尊嚴

眼前還多太多事想完成、身邊還有太多人需要她,「賴老師」無暇規劃退休,她舉自身學習歷程與服務經驗為例,期勉學弟妹「不論是什麼問題,只要不放棄,一定能找到可以諮詢的管道、願意幫助你的人。」除了書本知識外,也應多累積實務經驗,培養「工作人格」,讓自己具備更強的環境適應力、人際經營力與問題應變力,未來才能盡己所能為社會帶來良善的影響。

賴美智為身心障礙者無私的付出,備受臺灣社會各界肯定,近年陸續獲得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人文獎—社會服務特殊教育」、吳尊賢愛心獎「社會服務獎」,以及 2019 年堉璘臺灣奉獻獎。她將堉璘基金會所頒發的 3000 萬元獎金,全數回捐給第一社福,計劃推動身心障礙狀況較為嚴重的學齡前學童、成人與中高齡者的照護服務,如同 40 年前創立兒童發展中心,賴美智期許以自身出發, 帶動社會、影響政府,提升身心障礙者的照護品質,讓每個平等的生命擁有相同的尊嚴!【採訪撰稿/余庭翎】

第二十屆傑出校友—英語學系60級

第一社福基金會執行長 賴美智 /大事記

1949 出生於台南市

197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畢業

1972 – 1975 新竹女中及臺北私立衛理女中英文教師

1975 – 1977 攻讀美國Oakland Univ. Counseling& Guidance, 轉Univ. of Mich.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最後在Lesley College,MA. 攻讀Special Education 碩士

1977 – 1979 美國波士頓地區身障機構教保員及特教學校老師

1979 – 198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秘書

1980 與張培士及曹愛蘭老師共同創設台北市「第一兒童發展中心」

1980 – 2008 台北教育大學、實踐大學、經國管理學院兼任講師

1982 「第一兒童發展中心」搬遷至信義區遭居民強烈反對,由總統下令警察保護遷入

1985 臺北市政府委託辦理全台第一個公設民營福利機構內湖「博愛兒童發展中心」

1992 獲頒台灣省政府身心障礙機構金毅獎

1995 成立全台第一家「輔具資源中心」

2006 臺北市政府委託辦理「信義南港區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

2009 募款完成購地及建蓋「第一家園」,「第一兒童發展中心」遷入新居

2009 成立「永愛發展中心」及「象山團體家庭」、「楓橋團體家庭」二家夜間住宿機構

2010 獲頒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人文獎

2011 成立「第一清潔社會企業公司」

2012 – 迄今 擔任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2012 成立「第一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中心」

2015 新北市政府委託辦理三重住宿機構「愛新發展中心」

2017 獲頒吳尊賢愛心獎「社會服務類」

2019 獲頒第三屆堉璘臺灣奉獻獎

圖
參加第一基金會學前幼兒畢業典禮
圖
與烘焙職訓班美女學員合影

 

原文鏈接: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