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論壇系列九】「在死神的陰影下:戰爭的文化省思」第一場
講題:戰爭是以大眾福祉為名的罪行——從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談起
英文講題:“War-Crimes Committed in the Name of The Common Good”–Tolstoy’s War and Peace
主講人:熊宗慧(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李欣穎(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執行長)
時間:11月4日(五) 15:00-17:0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外文系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合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論壇前言:
托瑪斯.曼以中篇小說《威尼期之死》 預言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而葉慈則以〈二度降臨〉 一詩預言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為什麼文學家有如此精準的預知能力?不外是善於審時度勢, 嗅人所不得嗅、感人所不能感而已。在這次俄烏戰爭硝煙的迷霧中, 是否也有人不幸預見了未來?也就是說, 這場戰爭是否會演變成更大規模的、乃至全球性的衝突?
然而每一次戰爭都有神聖的理由讓人受到誘惑。 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初雅典的年輕人紛紛請纓, 因為他們對戰爭有一種奇特的嚮往。 一戰時也不乏年輕人因懷抱理想而奔赴戰場。 眼前的俄烏戰爭一望即知與過去的戰爭似曾相似, 充滿了讓人熱血沸騰、關於公理與正義的口號: 出征是為文明聲討野蠻,是為受害者排除加害者。
但追根究柢,歷來戰爭莫不出於天無二日的認知。 天下之大卻不能同時容納兩個霸主, 原因並不是因為野蠻與文明的不相容,而是資源獨佔的企圖。 唯有霸主才能制訂規則,決定資源分配的方式。 從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至今,顯然邏輯始終如一。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觀察,這種獨佔資源的企圖, 源自人類育嬰方式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發展出的掌控企圖以及此企圖之 不可能,造成了在人格根本處的不安全感, 而這個不安全感又進一步強化掌控的欲望, 如此惡性循環導致了人類對衝突樂此不疲。於是資源愈多者, 反而愈怕資源被搶走。
另一方面,人性固然提供了戰爭或集體衝突的根苗, 但文化亦能推波助瀾。回顧近代主要的戰爭, 不論是殖民擴張或內部衝突,主要都來自歐洲(及美洲) 此猶太基督教(Judeo-Christian)傳統的領域。 這是否與其傳統中聖戰或教化野蠻的文化衝動有關? 而最近兩次大戰,更是始於日耳曼裔諸國(法德英及美), 這是否又有另一重文化的脈絡?比如卡繆對於「北方思想」的質疑?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曾說過這句相當平實的話:「 戰爭不是一種優雅的娛樂,而是生命中最惡毒之事。 我們必須了解這點,而不要耍弄戰爭」。高研院這次的「 在死神的陰影下:戰爭的文化省思」 論壇將從文化的角度深入了解戰爭, 以期能避免在集體的夢遊中發生失控與不測。
講者簡介:
熊宗慧,文化大學俄語系學士、碩士,國立莫斯科大學語言系博士, 現任台大外文系副教授。著有《當酸黃瓜遇上伏特加》、《 俄羅斯私風景:走過生活,讀過文學》;譯著有《索涅奇卡》、《 您忠實的舒里克》、《包心菜奇蹟》、《夜巡者》、《 阿赫瑪托娃抒情詩選》、《時間的奔馳:阿赫瑪托娃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