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影展《九槍》映後座談 九發子彈背後的移工生命處境

臺師大文學院人文影展放映紀錄片《九槍》,當影片結束、燈光亮起,許多觀眾依然怔怔坐著,似乎還無法消化影片中的真實所帶來震撼、悲傷與疑問交錯的複雜情緒。從來沒有人在紀錄片中處理一個人真實的死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也很少真的看到這樣的過程。」導演蔡崇隆說,《九槍》的拍攝並不只是為了感動人,更是要觸及臺灣社會現在進行式的移工議題,而這部片是一個入門,對話的開始。

由於太太阮金紅的新住民身分,蔡崇隆對移工族群從陌生到產生連結,與流連各地、打黑工為生的失聯移工們也開始建立關係與理解。蔡崇隆強調:「他們和我們一樣是很平凡的人,有家裡的負擔,也有自己的理想,你要先承認他們是人,才會尊重他們。」

九槍事件赤裸裸地挑戰了單純的信念和期待,蔡崇隆看密錄器畫面的時候,最震驚的是冷眼旁觀的那十幾個人。一個已經被開九槍、軟倒在地的人,竟然還能讓旁人如此害怕不敢靠近、遑論施救。人們傾向和移工保持距離,那不只是歧視,而是集體的社會心理,那是莫名的恐懼。他追問:「為什麼恐懼?因為陌生而恐懼,因為不了解而害怕,因為無知而仇恨,導致漠視的心態。」

蔡崇隆希望透過紀錄片能讓大家一起思考並面對,「如果我們看這個場景會覺得不對勁,那就是一個開始,要記得這樣不舒服的感覺。」蔡崇隆也邀請現場觀眾反思,如果我們身在現場,能夠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嗎?我們可以怎麼做,避免這樣的悲劇再度發生?

座談尾聲,有同學詢問將密錄器的畫面全部呈現是否妥當,蔡崇隆表示,有些觀眾可能對移工抱持定見,若密錄器畫面經過剪輯會被質疑其證據能力,不經刪剪也是為了讓觀眾能好好注視及面對這一切。而片中與密錄器相對的,是阮國非的靈魂視角,帶觀眾遊走在他生前待過的河畔、故鄉的庭院,搭配旁白唸誦他生前在臉書上的心情紀錄,讓觀眾感受到阮國非的無奈與憂愁,「雖然阮國非在密錄器中不被當成人對待,但我想還原他作為一個人的尊嚴。」

以九槍事件為引,蔡崇隆不只想探討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和移工處境,更希望觀眾能好好檢視自己面對移工的心態,同理移工是人,而不是用完就丟的勞動力,「我們其實都是移民的後裔,只是我們先來、移工後到,沒有因為先來就比較尊貴,臺灣的進步不應該是踩著別人的身體前進。」(撰稿:文學院提供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

資料來源:  師大新聞